回到主页

学子故事|在体制内学校“爬藤”,一个布朗人的选择之路

· 学子故事
broken image

有人说,接受体制内教育,学生可以打下扎实的基本功,但闪光的总是塔尖的孩子;接受国际教育的学生可以在成长中,挖掘出自己的闪光点。

本期受访者刘凌海同学,分享他在体制内“爬藤”的经历,以及他在做出一个个人生重要抉择时的心路历程。

broken image

“直到现在,我还对收到offer那天印象深刻!放榜的的时候,只有我一个人在教室里大叫,兴奋劲持续了很久。”

刘凌海同学高中就读的是体制内的学校,成绩算是排在前列。如果一直走高考这条路,虽然“清北无望”,但未来考上复旦和上交的问题不是很大。临近高二,一番了解权衡之后,他决定去更广阔的天地,探索自己兴趣的真正所在

broken image

他考虑到自身没有太多奖项,学术能力可能不够强,因此没有选择去竞争排名更靠前的藤校。

为什么在ED阶段选择布朗?可能还是出于布朗大学在学术和思想上的自由。

broken image

布朗大学以“最嬉皮的常春藤,最严肃的Party School”而闻名。与其他大学的核心课程或课程分配制度不同,布朗大学为开放式课程,允许大家弃掉不喜欢的课程,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程。另外还提供给学生两周的试听“认购期”(shopping period),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去探索各个学科。

broken image

高三转到学校的出国班以后,“老师对你的要求其实会降低,但对自己的要求是因人而异的”,整个高中的空闲时间,刘同学都在紧锣密鼓地为申请做准备。“在体制内学校准备申请所需的标化考试和相关活动,比较重要的是把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学好,把活动做好”。

高中时期,刘凌海同学腾出空闲的晚自修和周末,利用各种课余时间来复习标化考试。甚至在某个寒假,仅有的4天休息时间里,完成了所有的校内寒假作业。“人的潜力是无限的”,刘同学这样总结自己的备考生活。

口语是刘同学的弱项,第一次考托福的时候,除了口语23以外,其他三项都是满分。高二暑假的时候,他每天白天实习,晚上则有3、4个小时都在练习口语。那种说到口干舌燥的感觉,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。在这样高强度的英语学习之下,他得以巩固基础,沉下心去学习,最后获得了口语27分,总分114分的好成绩。

broken image

日常生活中,刘凌海是一个注意发掘细节的男生。高中住校时,宿舍门口有一株会开花的植物,他每天路过都会观察这株植物的长势,回到寝室后抒发情感,将自己一点一滴的思绪化为文字表达出来。日积月累,一篇篇小文章就此形成,这也不失为一种积攒作品集的方法。

broken image

想象中的大学生活和实际的大学生活的差别,可以四舍五入等于买家秀和卖家秀的区别。刘同学无奈吐槽说,“实际上布朗一点都不party!即便每周都有party,大家都在图书馆认真学习,很少有人去,去了也只是喝点酒就结束了…”

broken image

final时期,刘同学在各种presentation、paper、考试、活动之间应接不暇,然而一次和语言学Project(项目)的同学聊天时,无意发现其他一些美国同学的心态:“其实我们觉得有些课拿C就好了,如果能拿B就很高兴啦!”吃惊之余,刘同学觉得和美国学生的坦然相比,国内经历高考的学生,对学习有比较强的功利心

非洲的岛屿国家佛得角,是一个曾被葡萄牙殖民过的地方。布朗大学食堂里,有很多工作人员就是来自佛得角的移民。刘凌海同学的语言学Project(项目),就是研究这些移民的英语口音,和美国本地人的英语有什么区别。

broken image

他发现,原来自己的一个微小想法,也能做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,“这是在应试教育中很难能体会到的快乐。”他也曾经想象过,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一次,他会去体制外的学校。在高中阶段参加比赛,有针对性地去专注于某件事情或是某个学科。

broken image